《安心終老》搶救到最後一秒 反為病人帶來痛苦
中國時報【陳志祥╱宜蘭報導】
被稱為「阿丹醫師」的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陳秀丹醫師推動安寧善終10餘年,她認為,今年實施的《病人自主權利法》,還有許多改進空間。以德國為例,類似法令不以疾病種類、期別為限,也不需要預立醫療寫在文件上。病主法若遇到醫師無法貫徹病人主張亦無罰則,很多醫師還沒學會放手,善終的最大阻力其實是來自醫界。
陳秀丹說,早期台灣的醫學教育並沒有教導生命末期的照顧,老師教醫學生「往前衝衝衝,把病人救到最後一秒鐘」。隨著愈來愈多先進國家發現,現代化醫療對生命末期病人帶來痛苦,進而開始修正觀念,例如北歐以前會對生命末期病人插鼻胃管,現在不插了,甚至認為醫師幫生命末期的人插鼻胃管是剝奪人權的行為。
陳秀丹在陽明大學開了一門「生命末期的照顧穩定」課程,希望學弟妹們在學生時代就有正確生命觀,以後進入醫界可用正向態度看待死亡,死亡不是最壞結局,痛苦活著才是最大悲哀。
2000年台灣通過安寧緩和醫療,保障末期病人善終,今年實施的《病人自主權利法》範圍更廣,只要是成人、意識清楚具有行為能力,符合5種臨床狀況,就可預立醫療意願,病人能選擇不插鼻胃管、呼吸器、抗生素、洗腎與不輸血等,能讓生命延長的措施都可拒絕。
陳秀丹說,這些都要感謝前輩們努力,只是還有許多修法空間,相較之下,國內的病主法不若先進國家容易獲得,例如德國不以疾病種類、期別為限,不需要預立醫療寫在文件上。且現行病主法,一旦遇到醫師無法依病患主張執行醫療,並沒有罰則,等於病人的自主權無法百分百被保護,其實病主法並不需要家屬陪同諮商,民眾也不需要自費。
不可諱言,台灣醫師習慣搶救病人到最後一刻,若只靠病主法就想馬上翻轉觀念,其實是困難的,陳秀丹說,相信經過一段時間後,有了比較、觀察,形成共識應會有轉變。病主法講求「尊嚴死」,不是「安樂死」,與其推動安樂死,不如回到「生命怎麼來怎麼去」。